近日歐美新冠病毒疫情持續延燒,除了美國總統川普以外,足球明星C羅和伊布也相繼確診,社會大眾原以為時序進入夏天就可以慢慢將病毒的威脅減到最低,但現在看來病毒又逐漸攀上高峰,甚至有超過今年初3月第一波疫情的態勢。封城、活動取消、居家隔離等限制大家出入的措施似乎又離我們更近了。

也由於社交活動減少,居家消費成為現下最好的選擇,此前就有專家預估,一向仰賴習慣行事的人們,即便在疫情徹底瓦解後,消費習慣和行為恐再也回不來了。無論是主動或被動,線下活動早已轉向線上,在疫情的推波助瀾下更加速了消費行為轉變的速率,這點從數據上就足以量化說明。

%e5%a4%96%e9%80%81_%e5%a3%93

(示意圖)

新冠病毒推動「改變」,疫情後的「不變」來自於便利

食、衣、住、行,要滿足其他慾望之前得先滿足口慾,台灣民眾生活中最常使用的線上購物之一無非是外送平台。就以foodpanda來說,他們成立的虛擬超市,在今年疫情期間訂單成長了50倍,雞蛋、牛奶、肉類甚至是民生用品衛生紙,這些過往民眾習慣到實體賣場採購的商品,如今卻有更多人直接在線上下單採買,大潤發、家樂福等實體賣場也紛紛跟外送平台合作,為的就是搶占這塊線上消費大餅。

線上購物的需求變得多大?新聞報導指出,超過6成的受訪者對於線上購物的傾向更強烈,其中有近4成消費者會優先考慮線上購物。現金的使用程度也是一項重要指標,渣打銀行的調查顯示疫情期間,民眾使用ATM的頻率下降,現在會用提款功能的人只有兩年前的一半。

從上述平台公布的數據和內容來看,不論是線上購物還是無現金化,消費者的行為模式很明顯的在改變,而為什麼說這樣的改變很有可能回不去了。原因在於「變」的主要推力是新冠病毒疫情,但疫情消散後,「不變」的消費行為模式是由於這些改變讓生活更加便利,從古自今人類的發展史中,最大的追求就是讓日常生活更加便利。

%e6%95%b8%e6%93%9a_%e5%a3%93

(示意圖)

從實到虛,看得到的消費者樣貌開始轉變成一個個模糊的輪廓,然而,模糊的輪廓藉由不斷拼湊與試驗,仍有可能建立一個可用的雛型,這邊說的雛型組成的單位即是數據,企業可以透過分析數據,比方說DAU(Daily Active User)每日活躍月戶有10萬,如何能保留這10萬用戶的同時倍增更多用戶,要清楚用戶不會永遠忠誠,現在的消費市場講求需要的是「差異化行銷」,過往一套廣告素材打到底的模式並非是現在唯一的選擇。

至於要怎麼做到差異化,過去提到的CDP(Customer Data Platform)-客戶數據平台,它的任務主要就是放在用戶端,觀察用戶的一切行為,藉由一次次分析比對,找出用戶消費週期和喜好,讓既有用戶感受到更好的體驗,繼而留在平台成為忠誠會員,並成為企業最好的口碑傳聲筒。

所以,在消費模式轉變的時期,數據收集與分析應用將為企業找到正確的行銷方向,在這波轉變中得以無痛轉型,在這波全球「大感冒」危機中生存下來。

 

更多DMP、CDP消息請洽蝙蝠移動

官網:https://wooo.tw/EkqXxYy

FBhttps://wooo.tw/FvkhUP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