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一日起,雙北公車實施上下車皆要刷卡,第一階段先以抽獎鼓勵刷卡,第二階段開始,若還是沒有上下車刷卡者,將無法享有後續轉乘優惠,這項新政策推出後造成不少抱怨聲,民眾認為多一個刷卡的動作很麻煩,也會影響上下車時間。在這項政策推出之前,以為雙北公車會改成跟台中一樣按里程、距離長短收費,但結果依然是維持過去的分三段式計費。既然沒有要依里程計費,那台北市公運處推出上下車都要刷卡到底希望得到甚麼呢?事實上,背後更大的原因在於大數據分析與使用者體驗優化。

過去在雙北搭公車,如果距離短,通常只會在上車或是下車的時候刷卡,公運處無法掌握每一位乘客的行蹤。現在改成上下車都要刷卡,公運處就可以知道每一個乘客在哪一站上車哪一站下車。這個數據的重要性在哪?如果你後續沒有轉乘其他公車,那可能幫助沒有這麼大。但若是有,這可以幫助公運處研擬出新的公車路線,車次班距也可以更精準的計算出來。

asphalt-bus-stop-close-up-1260437_%e5%b0%8f%e6%aa%94(示意圖)

假設10個乘客中有5個人從A站搭車到B站後,都轉搭一樣的公車到C站,若比例夠高,或許公運處可以考量開發新路線直接從A站到C站。倘若大家從A站下車後都要花上好長時間才等到往B站的公車,那公運處可以考慮是不是要調整班次車距時間,讓乘客減少等待時間。由此可以發現新政策推出的背後跟商業模式一樣,旨在透過科學數據蒐集、運算、分析,改善消費者體驗進而提昇運輸的最終便捷目的,也就是公運處最重要的KPI。

從雙北公車改為上下車皆要刷卡的例子,不難發現「優化消費者體驗」進而「提昇最終目標」不只是企業面對的課題,政府部門也同樣重視。悠遊卡和一卡通等同企業的會員,如何從會員資料中取得真實、有用的數據,抓到會員行為軌跡和偏好,這是先前不斷提到DMP數據管理平台關鍵服務。幫助追蹤會員和準會員,數據分析後設定方向持續優化並驗證,讓你不光只是蒐集會員資料,還能藉此改善用戶體驗、增加資深用戶忠誠度、敲開新破口拉攏新用戶,直到最終的銷售提昇的雙贏局面。